传统已死,孤独的躺在坟墓里。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传统已死,孤独的躺在坟墓里。

传统已死,孤独的躺在坟墓里。墓碑上仅刻着传统二字,墓志铭早已任岁月和风雨抹去,再也别无它文。存已数千年的玉质早已被岁月裹满了皮壳,青苔,泥土,无数次的撞击出无数的坑洼沟壑。偶有来访者,眼见字体生动俊逸而上前细看,发现两字由无数小字组合而成,有似人名,有似文章,更多的,凭肉眼似乎已无法看清。二字上下生盼,遥相辉应,细细看着,似乎更多的细微留白,那是等待后人的新馔。

近些日子大众的焦点由两名现代搏击者和传统武术者的一场比武而引爆出一场“反”传统派和“保“传统派之间的网络争论。说起来这也应算是件好事,因就我所知的大多朋友在此前既对“现代搏击”没甚兴趣,也对“传统武术”没甚兴趣。反而由此引发的“反”“保”之争进而更涟漪到更为广泛的传统的“反”“保”之争。

历来观众大概不过三营,真正感兴趣者为两营,吃瓜群众为一营。若要细分,一营为东,一营为西,还有一营坐在看台吃瓜吆喝。

倘若真从老祖先的智慧说起,应先说武。武有七德,止戈为武。尔后出现“执技论力”,以“武舞”来“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唐实行武举制,以考试授予技力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此后渐产生各类兵器和拳法流派。至此,可以称为如今大家提及的“传统武术”。再后来,冷兵器衰落,热兵器盛行,“传统武术”逐渐成为强身健体的技巧,归其根本,不过“执技论力”四字。而“太极”,“咏春”,“形意”,“八卦”,“泰拳”,“拳击”这些应当都归于中外的“传统武术”。

“现代搏击”,个人比较倾向于李小龙先生的功夫哲学。李小龙先生的伟大,我想更多的在于他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修为。正是因他觉察传统的武术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因此,完善技巧,增强力量,才能实现完美的“执技论力”。这也是李小龙先生当初不用“武术”而造“功夫”一词的本意吧。完善技巧,增强力量,皆需功夫。

至于“传统武术”者与“现代搏击”者谁更强,“执技”而言,“现代搏击”实则综合了各国“传统武术”的优点,而“论力”则因个体而各有不同了。但因“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的融合还远远的没有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终点,“现代搏击”者仍在不断的吸收“传统武术”的优点,“传统武术”者也仍可学习吸收“现代搏击”的思想。在此间,互有胜负也是必然。对于单独个体而言,技力皆是变量,如何增强则是需要智慧,单向的否定都无法说是智见。

“现代搏击”的优势在何处呢?身处西营,近代以来,缜密的逻辑以及科学体系让检验“成功”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生短短不过百年,形而下的认知会让人感觉越填越饱。饱腹之后呢?倒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困惑,转而追求形而上。

“传统武术”的劣势在何处呢?传统二字,一在传,二在统。智慧需要传承,也需要随着时代精炼,然后继续传承。而传统之间呢?需要的是人。身处东营,形而上的智慧无法吸引更多的人去放弃更短时间可以获得的“成功”。正如民间一则广为流传的段子:一人问某70高龄的“传统武术”者30岁时能否击败30岁的拳王泰森,老人说不如问问泰森70岁时能否击败70岁的他。

老梁说:那不扯淡,当然是巅峰时刻对决巅峰时刻啊。

可是人生的巅峰时刻又岂能如此就能简单评断?

当然了,经典不会消失,智慧不会消失。传统也不会消失,并且“传统”的阵营还会继续的扩大。争执是“传统”,吃瓜也是“传统”。若干年后,争执的继续争执,吃瓜的继续吃瓜。

 

会员美文

我们

2017-4-21 23:37:08

会员美文摄影生活

春天的童趣

2017-5-19 11:13:36

搜索